与很多向非一线城市下沉的开发商恰恰相反,花样年(01777.HK)正在着手从三四线城市撤离,让市场重心重归一二线城市。 |
这可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,在开发商因一二线城市限购而纷纷转战三四线城市之后却发现,经历“大跃进”后的三四线楼市泡沫已经越积越大。 |
重回一二线城市,逐渐舍弃中低端产品并转向高端产品,从单纯的物业开发商转变为房地产综合服务运营商,花样年制定了全新的转型路线。 |
花样年总裁潘军在接受《第一财经日报》采访时称,中国房地产市场“下半场”的游戏规则将发生彻底的改变,纯粹通过买地盖房子赚取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,房地产行业将回归到服务业的本质属性上。 |
退守核心城市 |
6月28日,花样年与国际酒店业巨头喜达屋集团签订战略联盟备忘录,正式宣告双方将在酒店开发、建设和管理领域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。 |
以此为依托,花样年计划未来3~5年在全国打造12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酒店,加速向房地产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。 |
这一转型的背后同时隐藏着花样年的区域战略布局调整,公司将在东莞、惠州、无锡等城市进行业务收缩,并最终从三四线城市撤离。 |
从深圳起家的花样年,目前已经完成了在全国四大经济圈中深圳、北京、天津、南京、苏州、惠州、大理、无锡、东莞、桂林、成都等11个城市和台湾的分散布局,尚未进入的一线城市为上海和广州。 |
潘军称,三四线城市大多缺乏产业支撑,而且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迁移,缺乏核心竞争力,从产业布局、人口增长和服务资源等角度看,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大,未来花样年的战略重点会转向核心城市。 |
根据花样年的战略调整机会,公司在进军北京的同时,会积极在上海、广州寻找机会,同时进军武汉、大连、重庆等区域核心城市。 |
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内,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在一二线城市效应的逐步显现,众多有实力的房产开发商纷纷转向三四线城市。 |
易居研究院企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周建成对这一热潮表示担忧,他不久前曾表示:“近年来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发展速度已经脱离基本面,过去几年过于激进的土地出让速度,积累成目前的库存高企,将使这些地区的房地产竞争形势更加惨烈。” |
有调研报告称,包括唐山、扬州、中山、芜湖、连云港等大量三四线城市在过去几年土地供给极度膨胀,与去年以来的商品房实际消化速度形成巨大差距。 |
周建成通过对20个城市房地产市场调研得出一个惊人结论:如果按照2011年房地产销售进度,唐山要想消化掉1年的土地成交面积,需要13年时间,消化掉此前4年的土地成交量,需要52年时间。 |
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,相比于一二线城市,三四线楼市泡沫的风险或许更大。周建成的调研也显示,除唐山外,桂林、宜昌、宜兴、烟台、连云港、扬州、惠州等地均属去化压力巨大的城市。 |
有知情人士称,花样年逐步退出东莞、惠州等城市,恐与收益不高、巿场消化慢、行政效率低等原因不无关系,虽去年东莞巿场为花样年贡献了9亿销售额,但仍然无法与一二线城市的吸引力相比。 |
地产金融护航 |
退守一二线城市的花样年,意在向房地产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。潘军说,花样年已设立了社区服务、商业管理、养生养老、酒店管理以及文化旅游五大服务运营平台,服务将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能力。 |
以地产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布局,已经使花样年成为国内最具抗风险能力的开发商代表,尤其是城市综合体已经为花样年奠定了可进可退的强大后盾。 |
花样年2011年报显示,去年花样年提前一月完成了60亿的全年目标,最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70.05亿元,其中38.93亿元来自城市综合体项目,城市综合体在其不同产品类型的合同销售金额占比高达55%,这在国内开发商中并不多见。 |
潘军表示,花样年今年的销售目标是72亿元,可售物业约140万平方米,涉及销售额达130亿至140亿元,城市综合体依然是主力。花样年的城市商业综合体80%是出售,20%是持有,这样能够形成现金流的基本平衡。 |
潘军坦言,房地产调控对花样年最大的影响,就是逼迫企业从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行业惯性中脱身,加速自身的商业模式转型。 |
而房地产行业调控还将持续,房地产行业下半年的销售压力依然存在,房地产企业不能还像从前那样只倚重开发,而是要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。 |
[align=justify]除了上述五大业务平台之外,花样年还开始向地产金融领域渗透。 | 5月26日,花样年宣布成立基金管理公司。潘军表示,希望自持物业能够越来越多,但整体速度取决于集团金融平台的发展速度。“中国楼市已经进入下半场,此前类似加工行业的高周转模式已经难以为继,未来房企必须比拼金融和服务实力。” | 潘军将这种模式称为“以金融为驱动,以服务为核心,以开发为工具”。根据花样年的规划,这些基金并非是地产的附属基金,而是独立运营,既可支持自身项目发展,也可以投资其他公司的项目,主投方向为产业地产、文化旅游等项目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