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804|回复: 1

成都双流机场跑道运行一年即沉降 飞机降落都“点头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1-17 19:44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成都双流机场悄然迈进“全球最忙”机场行列:每天常态航班接近700架次、旅客年进出量超过3000万人次,成为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。

2013年1月13日,封闭22天的成都双流机场(CTU)第二跑道(02R、20L,以下简称“二跑” )迎来了再次开放,标志着投入使用刚刚一年左右的双流机场“二跑”因地面沉降封闭施工至此结束。

和两年前首都机场号称能抗12级风力的T3航站楼被大风掀翻顶盖弄得外界一片沸沸扬扬不同的是,而 CTU的这次从封闭维修到再次开放,除了航空部门,几乎没有乘客知道,从发现“二跑”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直至被落航班的飞行员感觉地面沉降“明显”严重而发布微博,再到“二跑”封闭施工直至最后开放,这一切,都在“静悄悄”地进行着。

竣工后19个月才使用

因CTU一条跑道早已接近饱和,无法适应日益增多的客流,2008年12月,CTU“二跑”正式开工,当时是预计2009年底前迎来第一架航班起降。据当地媒体报道,届时,成都将成为继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之后,第4个拥有第二跑道的城市。

在“二跑”立项的时候,民航业内一位资深人士就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他对CTU的“二跑”是否能按预计的时间正常使用表示过很大的担忧。

按设计规划,CTU“二跑”位于双流机场以东,长3600米、宽60米的第二跑道及配套滑行道系统,与现有的跑道平行相错,北端距现有跑道南端1040米,级别指标为4F,属于世界最高级别的跑道,能起降包括A380在内的现今所有民用航班。

据规划,“二跑”完成后,CTU现有跑道将以起飞为主,“二跑”以降落为主。

记者了解到,CTU“二跑”和T2航站楼总投资近142亿元,“二跑”单项使用资金记者并没有找到,只是看到当年的计划是:新航站楼将满足2015年预测年客运量3800万人次、货运量80万吨、飞机起降32.1万架次的载运量。

2009年9月15日,成都双流国际机场“二跑”工程通过竣工验收。记者在查询的资料中看到,当地媒体报道:“在试飞及行业验收结束后,新跑道将尽快投入使用,届时双流国际机场年飞机起降量将达32.1万架次,年旅客吞吐量将达3800万人次。”

但“二跑”验收结束后,就彻底进入“静悄悄”状态—一直没有投入常态使用。

2011年5月5日,经多方的沟通、协调,CTU“二跑”在竣工后19个月后才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行。

“二跑”使用一年出现沉降

成都有一群飞友,他们都要跑到机场跑道附近,去看飞机的起飞,落地,或是给飞机拍照,他们热爱飞行、极其崇拜飞行员。

而就在半年前,几位相约到双流CTU“二跑”拍航班落地的飞友,一次无意间的拍照,却发现了“二跑”地面出现沉降这个安全大隐患。

2012年5月1日,下午,天气晴朗,网名为马帆等几个飞友相约到CTU“二跑”拍机。一架架大型民航客机在一抹斜阳的照射下呼啸着,不断落地。而就在航班刚落地后高速滑的一瞬间,马帆注意到,飞机出现了“点头”。

为验证出现“点头”并非是自己的“花眼”和幻觉及是一个“个别”现象,马帆马上喊来同伴,仔细观看每架落地后仍在高速滑跑中的航班。结果发现每个落地的航班在接近E5(滑行道)时,所有的航班都会“点头”。

一切都证明,CTU“二跑”,地面出现沉降。

然而此事一直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验证。

时间就这么拖了过去。

时至接近年底,一则微博引起了时代周报记者的注意。

在新浪认证为“四川航空公司”、一位网名为“木牛特洛”的微博中这样写道:CTU跑道,02R落地,滑跑接近E6时,道面下沉,飞机到此都颠簸一下。夜晚灯光照射下,该处沉降的凹痕明显啊。

这则消息发布的时间是2012年11月27日23时16分。想必是这位飞行员刚刚从空中回到地面。

“木牛特洛”所说的E6和马帆及飞友们观察到飞机“点头”的位置非常接近。马帆距离飞机“点头”位置较远,无法近距离观察,而“木牛特洛”是在机舱里,手把杆脚登舵,人机一体,他的感受更直接,也更准确。

可以说,“木牛特洛”的微博验证了马帆的视觉观察—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确实出现沉降。
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-17 19:45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腐败问题的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啊!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网站地图|联系我们|关于我们|隐私条款|免责声明|小黑屋|D2home暗黑1.09战网 ( 鲁ICP备2020047197号 )

GMT+8, 2024-11-25 03:53 , Processed in 0.217256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